您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公司新闻
【新生于旧】城市更新探索系列之三 | 建筑焕新,城市复兴
发布人: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21-11-29

建筑在设计之初就被赋予了经济和功能价值,同时也具有了一定的稳定持久性,但是在时间的更迭和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很多老建筑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活力和功能,也许有些人认为,既然已经失去了使用的价值就该被淘汰,但城市更新已成为如今城市发展的主旋律,于是便有了这样一群建筑师,致力于寻求老建筑和新旧时代之间的平衡,通过巧妙的改造和设计让老建筑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带来区域乃至城市的活力复兴。

如何通过设计让老旧建筑焕新,我们有以下分类探索:

一、老旧商业区改造

老旧商业区改造的常见模式为“商改商”,意为对原本是商业性质的物业进行改造升级,提升物业经济和社会价值。

例:上海世茂广场位于南京路的核心位置,前身为“上海百联世茂国际广场”,因长期经营不善,硬件老旧,商业动线不够流畅、清晰,导致购物体验感逐渐下降,最终门庭冷落。

 

 

上海世茂广场整体采用全新的“城市歌剧院”的设计理念:顾客被赋予三种不同类型的“角色”:游客、观众、演员;建筑被定义为三种不同的场所:前厅、观众席、后台。

 

通过扩充空间功能和重新规划平面动线,让大体量商业建筑以新的面貌融入城市公共空间和市民的生活,并将“城市剧院”的主题深植于空间设计的每一个细节中,重拾现代商业缺失的趣味与潮流。

 

上海世茂广场一举在完成了从“传统购物中心”到“魔都潮流枢纽”的定位大挪移,尽显“潮流”、“文化”、“体验”,为年轻时尚人士打造了一个定制潮玩盛世。

二、老旧工业区改造

1、“工改商”

“工改商”指将城市旧工业厂区改造为商业空间模式,强调服务于所处片区的居民,为他们提供商业、娱乐、休闲等生活方式,为片区经济注入活力,此类项目变现能力更强、利润更高,是房企的关注重点。

例:西安大华纱厂于1935年由石凤祥创办,历经近百年的时代变迁之后,为一代代西安人沉淀下厚重的记忆。

 

 

大华·1935不但有良好的商业氛围,还具有鲜明的文化气质,看上去非常有工业风、年代感的感觉,但身处其中,又是一个全新的商业体验,从“品牌策划、建筑改造、室内设计”三方面一体化完成,成为城市更新项目的标杆作品。

2、“工改工”

“工改工”类城市更新是将现有土地性质为普通工业用地改变为新型产业用地,因此工改工又称为“工改M0”,将旧工业区升级改造为新型产业园。

例:上海宝山区似乎是很多工业城市的缩影,破败的厂区,糟糕的环境成为普遍现象,这里之前有大量厂房、仓库、集装箱堆场闲置,噪音、粉尘污染严重,环境恶劣,且效益低下,周围居民有大量的投诉。

 

由三毛仓库升级而来的上海智慧湾却成为了网红级产业创新典范。经过转型改造以后,2016年9月,上海智慧湾重新开园,租金收入一举达到2500w/年,远超甲方800万的心理预期。

 

大量的科技型企业的入驻,彻底激发了本区域的城市活力,提升了城市形象,也为持久发展带来了动力,其长期效应远远超越一般的住宅区开发。

3、“工改文创”

“工改文创”指利用城市内的工业遗存打造新型文创园区。

例:上海的上生·新所是一处具有丰富的历史地理空间和文化层级的城市更新样本,成为一个具有特点的个案,遵循“留、改、拆”的城市更新理念,将封闭的科研工业园区转型为复合的开放式城市公共空间。

 

经过建筑修复、内容注入和市场推广,成为一个持续生长、不断推出最新番的市民打卡地,同时也是全新的文化艺术新地标。

 

对保护类建筑,通过“修旧如旧”的手法,对建筑的立面与空间进行修复,最大化还原建筑原真性;对非保护类建筑,则保护建筑自身的特色,结合其建筑功能进行局部新材料、新手法的植入和改变,赋予建筑以新面貌。

上生·新所将空间开放给周边的居民,如城市界面导入口的设计以及集会广场等,并引入多种业态,与周围生活空间连通,这样一来就形成很强的互动性。是一个中国式城市更新的典型。

三、城市街区改造

1、现代公共街区

老旧公共街区所具有的人文景观特色与浓郁生活气息等特点是促其进行更新改造的价值所在。

例:上海作为城市发展的前沿,愚园路的更新已然成为一种范例和模版,有着鲜明的特色与广泛的代表性。

 

 

与众多中心城区的公共街区一样,愚园路的改造升级同样面临着“如何兼顾保护与改善原住民生活品质”的难题

愚园路因多种历史保护建筑类型的汇集,在发展过程中就呈现了公共服务、行政办公、社区商业等功能高度复合的状况,由此将“拆、改、留”变为“留、改、拆”,最大程度利用现有空间解决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城市公共功能需求,将百年人文历史与“文化、艺术、生活”的特色风貌完美融合。

 

 

从2014年开始进程更新的愚园路,大致经历了3个方面的更新:建筑风貌及立面更新、艺术装置构建空间以及更新优化街区业态。

对于沿街界面风貌的整治,针对不同类型以“整饬”和“疏理”为主。

 

针对街区中一些利用率不高的区域,通过公共艺术装置展示(如雨林装置、 故事商店、城市之书、视觉标识等)对其进行合理的更新与跨界

 

愚园路改造前业态陈旧,对此清退商小贩等低端产业,引入高端业态,确定以时尚、创意产业发展的方向。

愚园路的改造是分阶段的,随着改造的推进以及不断调整的过程,相较于“大拆大建”的改造思维,这样的微更新改造更能激发城市居民参与街道生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上海的城市更新改造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历史保护街区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是在历史建筑基础上,融入更多文化创意以及对建筑保育的新理解,根据不同的建筑风格量身定制其未来的用途,在最大限度保留和延续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经济、社会价值。

例:永庆坊位于老广州的核心地带恩宁路,在晚清开埠的时候曾经是南部中国的经济核心区域。解放后恩宁路逐渐破败,荣光不在。

 

近年来,恩宁路的主街被逐渐开发成了老字号一条街主打文化旅游,但是两侧的小巷以及周边的社区仍然是一个无人问及的贫民窟。

为了解决场地问题,将复杂的场地分成了三个系统:流线系统、文化节点系统以及自然节点系统。

 

流线系统通过独特的历史铺装连接不同的建筑物与周边的社区

 

文化节点系统则形成人们聚气的所在

 

空中自然节点系统在屋顶营造了一个绿意盎然的空间

同时,有效利用了场地的废料,如:瓦片、青砖、麻石,以及木材,并将它们变为景观元素,变废为宝。

城中村改造

城中村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存在建筑违章、环境脏乱、人流混杂、治安混乱、基础设施不配套、游离于城市管理体制之外等问题,城中村改造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但是该类型改造周期长且不确定性高。

“再造”是古城复兴的重要途径之一,继而与城市共生。

例:深圳南头古城是一个有着1700多年的历史古村,位于南山区深南路旁的城市核心地段。

 

设计团队提出了以介入实施为导向、由点及面渐进式激活、以文化活动促进古城复兴的发展模式,将南头古城打造成为一个以“深圳本土原创为主题,集合创意设计、特色商业等多种元素”的设计小镇。

 

通过南门公园、书院广场、十字街广场、报德广场、创意广场、大家乐舞台以及城中绿洲等一系列空间的改造,让建筑、艺术与活动的介入从而使南头古城再生,本着与城市一起发展的建设理念,将古文化跟现代艺术相结合,与城市共同发展。

结语:

既有建筑采用有机更新“微改造”的方式,即基于原来外轮廓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建筑焕新,以立面更新、空间升级、业态升级为抓手植入新的内容,实现功能的多元化和土地、空间、物业、载体等的高效化利用。

所有的城市更新其最大的价值就是对整个生活环境、整个板块价值的改变,对于周围居民来说,会拥有一个更好更全的生活配套;而对于整座城市来说,将会多出一个一个生动精彩的文化地标。